港口“过剩论”喧嚣 干散货码头铁矿石偏紧
2010年01月04日 9:10 3659次浏览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分类: 相关新闻
激辩过剩
地方政府对码头的投资热情仍然坚持。“央视8月底一个调查节目播出了一个港口产能过剩的调查,第二日几个省长的报告就呈上了国务院,反驳过剩之说,力陈大力建设港口的必要性。”交通部内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记者。
“现有码头实际吞吐能力过剩20%-30%,还不算在建的或待建。”招商局集团副总裁苏新刚指出,当前航运业的运力过剩,吞吐能力过剩,都是制约航运复苏的主要因素。
青岛港集团副总裁金志华说,我国共有1800公里的海岸线,2008年底,全国港口数量为413个,其中年吞吐量在1000万吨以上的沿海港口有36个,平均50公里一个千万吨以上规模的大港口。
国际上通行的看法是,200公里以内不应有同等规模的港口,否则过度竞争不利于港口发展。日本曾拥有东京湾、大阪、神户、名古屋、横滨等众多知名大港口,早年曾是亚洲国际航运中心。后来因各港口为夺取国际航运中心的位置争相发展,无序的竞争格局反倒令后来者釜山坐享渔利,夺去了北亚区航运中心的地位。
“日本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如果我们盲目建设,内斗最终会方便了谁?”金志华说,我国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港口群内部各港口之间均出现竞争过度。
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所水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贾大山则认为,地方政府在港口建设的热情,源自2008年港口设计吞吐能力与吞吐量之间的比率不足1∶0.81,除大型原油泊位接卸能力超前外,其他码头设计能力均不足。
“问题在于实际码头吞吐能力超出设计能力是普遍现象,部分码头甚至超出100%,使得码头吞吐能力适应性与地方政府估计有很大差距,个别实际地方可能已经出现较大的超前。”如青岛港前湾干散货码头,原本的设计吞吐能力仅为4800万吨,经过改造,吞吐能力升至5200万吨,但其实际吞吐量在今年12月20日已超过1亿吨。
张守国承认,因为金融危机导致港航企业经营困境,港口吞吐能力过剩便凸显。但他进一步表示,过剩是一种相对论,并未存在绝对过剩的状况。
交通部水运研究所副主任罗洪波也不同意“过剩论”。他认为港口基建有其特殊超前性,需超前于当前经济的发展需求。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港口吞吐量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势头,恰好受益于早年超前的投资思路。
贾大山认为,“过剩”突出的主要是集装箱码头和大型油码头,干散货码头中如铁矿石尚存在能力偏紧的问题,有些港口需要通过建设调整结构,并不能一味要求停止码头建设.
[1] [2]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