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天然气价格管制必然恶化供需矛盾
2009年12月16日 9:2 1777次浏览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分类: 相关新闻
近几年,天然气需求爆发式增长,2000年和2008年间年均增长率超过15%,使得中国的天然气供给一直很紧张,供需的矛盾迟早要出现。虽然寒潮和冰雪是此次气荒的直接诱因,但是,长期以来对天然气的投资相对较少,没有形成一个有效透明的价格机制,行业格局不合理而缺乏有效竞争等等,是造成气荒的更深层次原因。而这些深层原因中,天然气价格机制是关键,希望这次短缺可以加快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步伐。
如果价格不能随着市场供需而发生变化,将恶化供需矛盾。
中国的天然气至今总体上是政府定价,价格水平一直以来都比较低,这种管制的天然气价格虽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很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价格管制常常是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动力源。中国天然气需求高速增长,而受到管制的天然气价格一般都偏低,这种人为的低价政策会导致天然气过度消费,从而对天然气供给产生进一步压力,不断积累价格上涨的压力。当这种被抑制的涨价压力通过价格改革释放出来时,我们看到的可能是天然气价格的大幅上涨,最近出现的“气荒”现象就是价格管制导致的天然气供需矛盾的直接体现。
第二,无目标和大幅度补贴不可持续。如果政府要维持低水平的天然气价格,就要被迫支出大量的财政补贴,这种做法虽然维持了中国天然气价格的稳定,在某个特殊的时期有短期的好处,但是,也付出代价。中长期而言,为天然气价格稳定付出的代价却不止是财政补贴,低价天然气放大需求,加剧供求矛盾,成为今后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动因。此外,随着我国节能减排措施的深化,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根据减排要求改造设备,更多地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再加上近期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而我国的天然气与原油比价偏低(据近年平均测算,国际市场上天然气与原油的比价一般维持在0.6∶1,而在中国,换算后这个比值介于0.24∶1至0.4∶1之间),企业必然转向价格相对低廉的天然气,这两种因素的影响结果就是天然气需求增长很快,如果供应方没有太多动力,缺乏供应的积极性,短缺就一定出现。
解决天然气短缺,短期可以通过增加供给,但是,天然气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改革价格机制。中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在增加供给方面,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从短期和长期,国内外多个环节着手,多管齐下有效增加天然气供给。对于解决短缺,天然气储备机制固然重要,但缺乏足够的气源是无米之炊,因此,必须加快拓展新的气源,在国内气源有限的情况下扩大进口,以保证气源充足。在天然气定价方面,天然气价格与同类能源价格相比偏低,价格机制不顺是导致气荒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必要尽快理顺价格机制,并相应进行体制改革,引入竞争,否则,气荒将不断上演。因此,改革天然气价格的形成机制,提高能源价格的市场化程度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中国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探讨已久,但没有实质上的进展。尽快进行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除了上述的迫切性,目前应该还有一些有利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决定经济的主导和基础,但是,由于转型经济的种种问题,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相对缓慢,改革常常需要时机配合,而时机又常常难以确定。相对比近年来持续走高的能源价格,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际石油价格大幅度下跌,这为中国理顺相对价格关系提供了一个好的机遇,提供了一定的价格空间。
可以预见,中国的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不会一步到位,改革后的价格机制仍将是政府定价。只要是政府定价,就必然存在补贴和交叉补贴。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补贴问题,不是补贴的合理性问题,常常是补贴过多和补贴方式不当,主要采用压低能源价格的消费者补贴,而且补贴通常是不透明和无目标。无目标的天然气价格补贴降低了天然气的终端价格,导致比没有补贴时更多的消费和更大的污染排放,而不透明常常是受补贴的人对补贴理所当然。中国现阶段天然气补贴有其合理性,但是补贴方式需要改革,必须设计透明的、直接针对贫困人群的补贴。
通过价格机制来激发企业的减排动力是最好的节能减排方法。而且,在国际石油价格较之前有所回落的时候选择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这样改革的成本相对较低,改革通过的阻力也相对较小。政府应该抓住目前的有利时机,果断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同时制定合理的配套政策和设计合理补贴,保证能源改革的不断深化。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