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企业迎来掘金时代 经济结构必同时调整
2009年12月16日 8:38 4022次浏览 来源: 北京商报 分类: 相关新闻 作者: 李薇
除了前期资金的投入和维护运营的高成本,发电后的电价也存在“阵痛”。据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介绍,当前我国新能源如水电、风电和光电等的上网电价普遍较低,虽然有一定补贴,但距离发电企业盈利还相差甚远。
以光电为例,当前的光电标杆电价主要以敦煌每千瓦时1.09元的上网电价为基准,暂不考虑中西部的差距,可以盈利的上网电价约在4元以上,但当前的终端电价基本在1元以内,所以相比较而言,火力发电不仅投资少,而且生产的终端电价也相对较低。
“这就产生了矛盾,短时间内依靠火力发电的话,其动力煤就会加大消耗,就会导致高排放。”林伯强表示,当前煤炭作为中国能源的基础性产品,占到全国能源消耗的70%以上。“如果不大力发展其他可代替能源,这个比重依旧很难下降。”
消费者生活成本或增加
在产业界,低碳经济转型代表着压力与机遇并存,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工业、农业等生产方式的改变、成本的上涨则无疑将增加居民消费成本。
“由于更多使用太阳能、风力、生物、天然气发电,电力成本必定增加,成本增加最终会作用在消费者身上。”陈凤英分析,“随着智能交通、公共交通的更多的投入,居民出行的成本也会随之增加;低碳产品意味着高投入,制造业低碳制造、农业低碳种植等也肯定会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
陈凤英认为,此前居民消费成本的相对低廉是由大量高能耗、高碳排放量所换取的,但如今这种方式已行不通,消费者再也不能通过“自毁家园”来换取低价生活方式。获取能源方式的改变、能源价格的上涨将带动社会各类消费品价格的上涨。
“消费者花更多的钱换来的将是绿色消费,更环保、健康的生活。”陈凤英强调,“消费者也应该承担低碳经济的部分成本。”她还认为,消费者是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主要动力,能引导产业、社会往低碳经济发展,而如何引导消费者的低碳意识呢?
专家们认为,在引导低碳消费上我国政府已积极行动。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启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通过财政补贴每年拉动节能产品消费4000亿-5000亿元,可节电750亿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7500万吨,产品包括节能灯、高能效空调,未来还将涵盖高能效平板电视、冰箱等。
陈凤英分析,在低碳经济推广初期,由于价格等方面的原因,消费者肯定会依然选择以前的生活方式,所以政府可以以补贴形式适当引导低碳消费,这样更利于整个社会的低碳转型。
专家提议,走低碳消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奢侈浪费加以限制。碳排放空间有限,每个人的基本消费需求也是有限的,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潘家华就曾建议,给每个人一定的碳排放量,超出之后就得交税,超得越多税率就越高,这种方法既兼顾了基本需求的满足,又可以使消费者行为更理性化,减少奢侈浪费的部分。
低碳经济将渗透社会各角落
减少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世人共识。专家们分析,低碳经济将会对全球所有产业带来决定性影响,未来全球公民都会对低碳经济有需求。在中国,“十二五”规划中肯定会出现“绿色发展”、“低碳经济”等关键字眼。
“如果说IT业是拉动全球上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力,绿色经济将成为此轮刺激经济的主动力。如果发展中有所突破,绿色经济应该比IT产业取得更大成就。”陈凤英表示。
直接受低碳经济转型影响的行业是能源行业。此前传统发电产业如火力发电企业将逐渐向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核能发电等转变,新兴能源的比例将会上升,能源产业也将朝低碳化、无碳化方向发展。
间接影响的行业则包括建筑、制造业等。建筑是一个被忽视的耗能大的行业,未来建筑行业将与太阳能发电紧密联系,建筑取暖、照明等所需的能源都将来自太阳能;制造业未来不但所需的“动力”来自低碳能源,产品的含碳率也要被公示;此外,许多人只认为“低碳经济”是工业的发展方向,其实农业发展也应该由低碳农业取代高碳农业,低碳农业就是生物多样性农业,工业化农业过程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破坏了物种多样性,这种农业就是高碳农业。
责任编辑:仁可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