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摩新国标使2400余电动自行车厂面临关停
2009年12月15日 9:37 5397次浏览 来源: CCTV《经济半小时》 分类: 相关新闻
不仅是二线品牌的电动车企业目前举步维艰,记者在中国最大的电动自行车企业新日集团看到,由于产品滞销,生产出来的电动车发不出去,仓库已经堆满了,不得不堆在外面。公司董事长张崇舜告诉记者,他们6月份就已经知道出台,但一直没有放在心上。
新日电动车股份公司董事长张崇舜:“我说这个标准肯定不可能执行,以前为了这些标准争议很多,这个标准被消费者和生产厂家所反对。”
1999年,国家标准委通过了《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要求电动自行车最高时速应不大于20公里每小时,整车重量不大于40公斤。然而随着10年来电动自行车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的要求,现在一个最小的电池重量就接近20公斤,整车重量已经超了40公斤的标准。张崇舜承认,电动自行车行业的所以企业全部都在超标生产。
张崇舜:“按照99的标准,你卖不掉啊。”
记者:“你们怎么应付检查呢?”
张崇舜:“我们设置20公里的限速器,消费者买过去,需要快,直接拔掉了,按照99年标准,重量不是一票否决的。”
在中国自行车协会助力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陆金龙告诉记者,正是因为在99年的国家标准中,只是把重量列为了国标的重要项,并允许重要项有三项不合格,这就形成了“超标但整车合格”的现象,这就给电动自行车蓬勃发展带来了空间。然而,这次电动摩托车的国家标准和电动自行车的国家标准做了无缝对接,将只要重量超过40公斤,时速超20公里的电动车都划成了机动车。
中国自行车协会助力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陆金龙:“这样一来,就和我们原来标准过程中间,比如我们的重量是重要项,允许不合格但整车合格,但是把这条拿到轻便摩托车标准里面对照的话,就变成了机动车了,就变成了不合格产品,这样一来可以说,封杀了电动自行车原标准的空间,以及以后创新发展的空间。”
那么,时速低于20公里,重量低于40公斤的电动自行车还有市场吗?记者做了调查。
记者:“如果要你们买时速低于20公里的车,你会买吗?”
消费者:“不会买的。”
记者:“速度低了你会买吗?”
消费者:“不会的,时速20公里人家骑自行车了。”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电动自行车企业按照标准生产,只会被市场所淘汰。而要生产电动摩托车,则必须要获得摩托车的生产资质,并纳入到工信部的公告管理。记者看到,如果要申请摩托车生产牌照,项目总投资不得低于2亿元人民币,固定资产投资不得低于1亿元,其中设备投资不得低于8000万元,注册资本不得低于8000万元。而目前2000多家电动自行车企业中,达到申请标准的企业聊聊无几,也就是说,明年可能将会有两千多家电动车生产企业面临倒闭。
中国自行车协会助力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陆金龙:“最多10家8家,还不到1%。”
记者:“能达到标准?”
陆金龙:“这么多的企业,上百万人的就业就会受到威胁。”
就算是像新日电动车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有实力申请摩托车生产牌照,但董事长张崇舜还是认为,他们在明年1月1日新国标生效之日前获得合法生产牌照的可能性为零。
张崇舜:“最快,每个部门不干涉,也需要半年的时间。”
这些即将失去生产电动摩托车资格的企业感到很迷茫,他们需要有关部门能够给他们一个缓冲期,而不能一刀切。
常州绿能电动自行车公司销售副总经理于莹:“第一,中间要有一个过渡期,让我去消化,消化库存;第二,我们这样的企业如何去取得合法的资质,这是需要有时间的,我们觉得非常的仓促。”
于莹从事电动车行业13年,见证了电动自行车市场由小到大的发展。然而现在这个亲手培育的市场转眼就不属于自己,他感到很痛心。
于莹:“就好比我的孩子我辛辛苦苦养大,突然告诉我这个孩子不是我的了,而且我亲生的不属于我,很难受。”
而由于此次电摩标准起草者是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和摩托车分技术委员会联合组成的电动摩托车标准起草工作组。很多人认为,这是摩托车行业想来抢夺电动自行车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
记者:“这次国家标准起草,有没有征求电动自行车企业意见?”
中国自行车协会助力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陆金龙:“有企业参加了讨论,但没有什么话语权,话语权是以摩托车行业为主的,他们仅仅是听客而已,我们行业协会没有参加。”
记者:“因此你们认为这个标准有失偏颇,不切实际。”
陆金龙:“是的。”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