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突现“气荒” 专家建议政府定价
2009年12月08日 16:51 5760次浏览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分类: 相关新闻 作者: 汪孝宗
“气短”之因:一次能源消费比超发达国家
面对产气大省“缺气”的一片质疑之声,有关人士表示,天然气的使用全国“统一调配”,四川很多的天然气开采后都输送到长江中下游城市,及沿海地区,还要考虑整个西南地区燃气供应,“就好比娃儿个个都喊饿,手头的饼子太小,根本分不均。”
面对此种说法,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油气销售处处长余焰显然有自己的“看法”。
“在四川盆地,今年天然气产量大约是175亿,但四川省去年本省的用气量就突破100亿方,占去了整个产量的一多半,今年肯定会超过去年。”他表示,“天然气在国内一次能源消费当中所占比例仅为5%左右,而四川省天然气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为16%以上,已经超过很多发达国家的水平。”
“由于这几年整个四川盆地的经济发展比较快,对能源的需求比较大,所以天然气供求一直有缺口,不是现在才紧张。最近几年好多新增的用气都排不上,原有的计划也满足不了。”长期关注天然气生产、消费状况的四川省社科院宏观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盛毅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多年来,四川盆地更多呈现的是“气短”的局面。
对于四川“气短”的原因,盛毅分析认为有四:第一是原本就有缺口;第二是最近发展比较快,对天然气的需求增多;第三是现有一部分天然气外输。
他指出,前阶段国际金融危机后很多企业生产不是很景气,用需量相对比较平缓,最近几个月工业生产回升很快,四川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已经达到20%左右,基本上快接近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对需求量的增长非常快。
“第四是一个技术性的因素,即天然气不便于储存。工业生产、人民生活的用气具有季节性,需求量小的时候供过于求,当高峰的时候又明显供不应求。在天然气输送设施上应该有一些储气的设备,以便来调节波峰波谷。”盛毅表示,四个方面的因素加起来,就造成了四川盆地天然气供应紧张状况的持续。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除了上述四大原因之外,导致气源“紧缺”的还有开发问题。
“老气源的衰减很厉害,也是气源紧张的原因之一,每年衰减的幅度在15%左右。”四川省发改委能源处副处长李明騄认为,还有一些气源刚开始产量很大、很乐观,但是经过这两年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勘探开发,发现稳定性比较差,储量和产量没有以前那么乐观。另外,“现在气源勘探的钻井特别深,可达7千米,使天然气生产的周期延长,新井投产的时间也相应推迟了。而需求还在大幅增长,此消彼涨使得供应缺口增大。”
“其实最本质原因是价格调控的问题。天然气产业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市场需求,说到底就是天然气便宜,居民、公交、工厂等都喜欢大量用气。尽管现在公交车、出租车有很多都是双燃料的,但是它们更愿意消费天然气,因为天然气更便宜、成本更低。”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新闻中心主任陈明泉解释说。
陈明泉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企业调节能力很差。比如化工厂,就应该有意识的把设备检修期调到冬季,错过“用气高峰期”来,这样就可以缓解用气紧张状况。
气源不足:“全国最大天然气化工基地”的“致命伤”
10月10日,四川省经委发布的《四川省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行动规划(2009-2011年)》称,以天然气化工和石油化工为龙头,投入资金约825亿元发展相关产业链,实施项目137个,建设全国最大的天然气化工产业基地。
对此,盛毅指出,“天然气化工基地一直是四川建设的目标,而且四川现在本来就是天然气化工基地,从开采的历史和对天然气的利用都是我们国家最早的区域。最近两年我们要加快天然气化工产业发展,因为第一有基础;第二有资源条件;第三有市场。”
据媒体报道称,这一中国最大的天然气化工基地包括,在四川天然气富集区用3年时间,着力打造6大销售收入上百亿元的园区:即泸州西部化工城、达州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自贡新材料基地、德阳新市工业集中发展区、眉山金象工业园和乐山盐磷化工集中发展区。
而四川一些天然气并不富集的地区也在“赶趟儿”。如绵阳把天然气化工作为优势产业之一,发展精细化工;凉山州也在筹备“积极上马”天然气化工项目。
尽管李明騄将这些称之为“媒体炒作”,表示“我们那不是加快,而是优化发展,建成化工基地”。但他也坦陈,“现在各地都要建天然气化工基地,由于是分级考核,他们就各自为政。如某个市要建天然气化工厂,招商引资,给很多优惠条件,投资者来了;另一个市也要建,规模都很小,也是同样的产品,结果规模效益没有了,重复建设,成本就增加了。”
责任编辑:wure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